定西一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试行)
研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全体学生的必修课。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
(一)学生目标
1.激发创造精神,培养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2.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学会提出问题、寻找信息,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学会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尝试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
3.增强主体意识,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团队精神。
4.培养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学会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与责任感。
(二)教师目标
1.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吸纳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体验终身学习的观念。
3.感受新课程倡导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结构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
实践体验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探究、交往、创造、即时反馈、及时检验等现实或模拟的活动,使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吸收、综合运用和创造,并逐步学会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
2.开放性原则
学习目标是开放的、有层次的;教学内容、课题选择是开放的;学习方式是开放的;教育资源是开放的:指导老师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的家长、亲友或专家,信息资料可以从图书馆查找书刊文献获得,也可以上网查寻或访问专家等;空间是开放的,场地可以是教室、实验室、阅览室、办公室,也可以是校外的工厂、农场、研究所、社区等;活动时间也是开放的,可以是每周课表中固定安排的课,也可以是课余时间。
3.主体性原则
研究性学习课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课题以学生自行设计为主,教师主要起组织、关心、指点和评估的作用,重点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尊重学生的创造力。
(二)课时计划
课时的安排分为两大阶段
1.基础理论学习阶段(约6课时)。教师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性学习小组,初步选定研究课题。
2.每周星期三下午课外活动时间作为研究性学习时间。用于学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指导。
(三)组织方式
以班为单位,通过课题的意向,学生自发组合成若干个小组,由学生推选(或班主任指定)小组长。学校根据课题需要,选派指导教师(小组也可以根据选题自行选择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
(四)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1.课程的准备
(1)新课程宣传阶段。班主任老师宣传新课程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与内容,使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在心理上做好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准备。
(2)基础理论学习阶段。学校指派有经验和有特长的教师,负责完成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协助学生选题,并将学生选题情况上报学校。
2.研究课题的实施
(1)课题的产生:通过各教研组、相关处(室),在教师、学生及与学生活动相关的学校科室人员中征集研究课题,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组的筛选后,建立起推荐性、创新性课题库,供学生选择。
(2)选题和成立研究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和研究意向在指导教师、家长的指导下,确定研究课题。依据学生选择的课题,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研究小组,小组内选出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与指导教师和学校有关部门的联系等工作。对于人数过多的课题组,则通过教师协调的方式解决,原则上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与意愿。学生的研究活动也可以个人进行,但不提倡不鼓励。
(3)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课题或问题确立后,学生阅读讨论,在指导教师帮助下,小组长先负责组织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对课题的初步设计进行讨论和论证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制定出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方案。
研究方案需以开题报告的书面形式,上交到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组,作为课题研究的评价依据之一。
(4)课题结题:课题结题后,除有相应的论文、作品、建议等,还要有相应的研究工作报告或研究报告,总结研究过程所做的工作,参与课题的研究体会,汇报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取得的成果。
(5)成果交流:学生的成果需要通过答辩会,才能认定学分,并实现成果的共享。答辩由学校在学期末统一组织,并组成专家组,审查学生答辩。答辩中要求学生做好演示文稿在成果交流中使用。
3.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与管理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由研究性学习课程组统一负责。
(2)指导教师要做好研究小组的学习动员、学习经验交流、开题、结题的报告会,并进入答辩专家组。
(3)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排入课程表。每个研究小组除每周星期三下午课外活动固定时间、指导教师确定活动场地外,需要延续的,自定活动时间、地点,并向班主任或指导教师告知。活动可以在校内外合适的地方开展,鼓励、引导学生节、假日坚持研究性学习。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
(一)课程课题组
1.课程领导小组。
组 长:盛淑兰
副组长:魏 嵋
组 员:由年级主任、分级管理领导和其他各处室主任担任。
2.研究性学习学科组。在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研究性学习”学科组,具体组织实施,成员包括:
组 长:分管年级的校级领导担任。
组 员:各学科备课组长,各班班主任,专职教师。
(二)指导教师的选聘。
研究小组的课题确立以后,小组根据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由学校邀请校内外老师、专家、家长等作为指导教师,也可根据研究过程,临时请校内相关学科的老师做指导教师。校内教师一人可以受聘1-2个研究小组的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思维方法,从理论、研究程序、方法等提供指导,掌握课题的研究进度,参与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教师是组织者、参加者、指导者。
(三)阶段性管理。
对于学生中期的研究与管理,由班主任与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对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提交到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对于研究性学习学科方面的具体问题,则提交到研究性学习学科小组,由学科小组成员共同研究解决。
(四)终结性管理。
1.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贯穿于选题、计划、总结、交流等各个阶段,评价的内容要集中于学生在研究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等表现。
(1)对指导教师的评价
工作业绩:所指导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成果。
工作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工作态度:通过学生的评价,了解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是否尽心尽责。
(2)对学生的评价
指导教师以小组评定的成绩为基础,参考学生提交的小组内评价,给学生个人评定等级,并替学生向学校提交该学期学分认定的申请。
研究小组内评价,是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间展开的评价,可分四个等级:
A等:能积极参加活动,很好地完成分担的任务,在活动中起骨干作用。
B等:能够参加并完成自己分担的任务,不推三阻四;
C等:参加活动不积极或没有很好完成小组交给的任务。
D等:经常不参加活动,态度欠认真,没有完成任务。
(3)对研究课题的评价
能动性: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否学生自主提出或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提出。
可行性:课题是否为可研究的,凡是课题都必须符合研究的框架要求,如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以及研究的结果会是什么等。
难易程度:要考虑研究课题的大小和难易程度,以及所需学习时间来确定学分。
课题背景:课题是否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来源,如对学生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社区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
(2)对课题的评价
评价主要依据以下内容:
①所选课题的目的意义(探索、证明、制作、实践锻炼等)是否明确。
②解决的主要问题和进行的主要工作是否相关;
③活动设计的主要思路以及活动记录是否完善;
④解决经历过的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以及研究过程的体验报告。
⑤成果及其表达与交流
答辩通过后,专家组给予学生成果相应的等级。论文有大的问题或需要做大的修改的,可责成修改后参加下一次的答辩,通过答辩后仍可认定学分,也可另选题重做。
3.课程总成绩评定
课程总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课题小组进行评价,另一部分是对个人的评价。
课题小组的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
(1)开题报告 (开题时评定)
(2)研究过程(根据记录、总结和教师掌握的情况评定)
(3)成果等级
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分A、B、C、D四个等级。
4.学分。每位学生在高中阶段至少完成3个课题的研究,高一年级每学期完成5个学分,高二年级第一学期完成5个学分。研究性学习的学分总分为15分.
通过专家组答辩方能获得相应学分。
四、注意事项
(一)各小组利用周末、节假日开展研究,以学生自主研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遇到
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把决策权教给学生,不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注意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记录研究过程和个人体验。
(三)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强调班主任在研究性学习管理上的重要作用,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四)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必须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地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学校必须加强组织和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来源:教研处】